9月8日,延边大学药学院举办“学术赋能·智启未来”本科生学术沙龙暨本科生紧缺人才定制班竞赛成果展示系列活动(第一期),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系列。药学院党委书记修景会、党委副书记赵成日、副院长孙金凤、副院长姜国哲、学工办主任周远非、获奖队伍指导教师、各年级辅导员及2024级、2025级本科生350余人参加活动,活动由孙金凤主持。
孙金凤强调,学术沙龙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共享、互动高效的学术交流生态,通过本科生紧缺人才定制班学子竞赛成果的集中展示,全方位呈现药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潜能,为低年级学生在学术道路上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与实践范本。同时,她鼓励在场同学珍惜此次交流机会,主动拓宽学术视野,深度激发对科研探索的持久热情。
随后,四位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斩获佳绩的学子依次登台分享。荣获国家级二等奖的王鹤潼、李京珉,以及国家级三等奖的孙宏、刘恩宁,围绕各自的获奖项目,从选题的现实背景与科学价值、研究思路的构建、实验过程中的方法突破,到成果的创新亮点与应用前景,进行了系统且生动的阐述,完整还原了科研实践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。分享中,四位同学还结合备赛与参赛的亲身经历,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团队组建的策略、协作中高效沟通的技巧、面对挫折时的抗压心态调整等实战经验,并针对现场同学提出的 “如何平衡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”“团队成员如何高效配合”等具体问题,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,现场互动氛围热烈。指导教师的经验分享环节更是让在场学子受益匪浅。周微老师凭借多年指导竞赛的丰富经验,提出“四个一”宝贵建议:提出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好问题、完成一次逻辑闭环的完整实验、撰写一篇规范严谨的研究报告、打磨一篇体现学科特色的学术论文。她强调,药学研究需要时刻秉持专注精神,即使只有0.01%突破的可能,也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全力以赴,将不可能变为可能。李明月老师则从师生协作与团队建设角度给出建议,她指出,尽早与导师建立基于信任的高效沟通机制,能有效规避科研弯路;团队组建时要注重成员在实验技能、文献分析、文案撰写等不同方面的能力互补,在竞赛中做到“真参与、真锻炼”。
修景会强调,学科竞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,不仅能够锻造系统思维、专业思维、学科思维、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,为提升竞争力储备可迁移技能;还能深层重构认知模式与学习动力,锤炼抗压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,推动自身学习模式从“被动接受”向“主动探索”的深层转变,最终激活内生学习动力。他鼓励同学们以此次学术沙龙为契机,尽早进入实验室,在朋辈引领中汲取经验,在导师指导下明确方向,早日成长为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药学人才,为学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。
(撰稿:周远非 一审:周沫含 二审:赵成日 三审:修景会)









